UrbanDance编舞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UrbanDance编舞网 > 知识大全 > 正文

目录

1,苏轼的故事

苏轼的故事

苏轼的故事如下: 1、佛印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 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2、东坡凉粉 相传北宋时期,大文学家苏东坡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时,于凤翔东湖避暑,炎炎夏日无清凉爽口之物下肚,特命人取滨豆研磨成粉,熬制成糊状,盛入石头器皿中待其冷却后,切成条状,配以盐醋辣椒等佐料凉拌。 3、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4、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5、苏东坡与茶 苏轼在《仇池笔记》中介绍了一种以茶护齿的妙法:“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 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此大有理。”苏东坡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2,苏轼的故事

我如下和大家分享的是苏轼毕生的经历和故事,希望大家通过此文可以更深入的了解苏轼。 一、眉州少年出才俊 1不慕名利,谦虚做人 兄弟俩为什么叫苏轼和苏辙呢,他们的父亲是这样解释的:苏洵的性格非常豪爽,但他感到这种性格在当时的社会对自己的发展不利,他希望儿子们不要像自己。比如一辆车,他的轮子、车辐、顶棚、车体都很有用处,只有“轼”就是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虽然实用性不强,但少了他车子就不完整了。他给长子取名 “轼”,是希望他收敛锋芒,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普通人,不要追求高官厚禄,天下扬名;而“辙”是指车轮留下的痕迹,车的功劳永远记不到辙的头上,意思也是要儿子不慕名利,谦虚谨慎地做人做事。 2 耐得一份苦 忍住一份甜 苏轼说“三白'乃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耳!”还说他为官后,也爱吃“三白”。苏东坡的家境并不差,可他从小养成俭朴的美德。这对苏轼今后能正确、乐观而勇敢地对待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又一次的磨难无疑是很有裨益的。 3专心勤奋 少年苏轼是聪颖的更是勤奋的。他曾言:“我昔家居断往还,著书不复窥园葵”——为了读书,他几乎断绝了社交活动和一切娱乐活动,确实是常人难以做到的。 4爱好广泛 苏轼爱大自然,种松树万棵,他与别人不同的是,他种树也有独到的方法,世称“东坡种松法”。书法家,收藏家,无论哪一方面,他只要做,就会成为一面旗帜。兄弟两个很用功但并不死读书。每到春暖花开总要去踏青,了解民风民俗,了解大自然。许多年之后成为兄弟两个记忆中最温馨的画面。苏轼曾经写到: 春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 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 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 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 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瞋。 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 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服禳新春。 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 ——《和子由踏青》 5 文坛星宿震京师 公元1057年的春天,那是一个文学的春天。三位文章奇才横空出世,出现在汴京,出现在北宋的文坛上,那就是“三苏”。尤其是苏轼,他思接千古,志向高远。他的光辉灿烂四射,引来万人瞩目。 苏轼的文章思接千古,志向远大。欧阳修不无感慨地说:“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苏轼意欲大展宏图。 二、初入仕途,天妒奇才。 6手足分离 因为苏洵奉旨在京修订礼书,苏辙奏请留在京城侍奉父亲,东坡则奉命到凤翔赴任,兄弟俩不得不就此分别。 东坡和弟弟苏辙自幼一起长大,感情特别深,这是他们第一次分别,所以特别难舍难分。苏辙一直把兄长送到郑州后,兄弟二人才依依惜别。 告别弟弟后,东坡独自上路,心中不免泛起无限的伤感,仿佛沿路的杨柳也和自己一样,在充满离愁别恨的绪风中,长条摇摇,“心絮”飘飘。不知不觉之间,就来到了渑(音免)池(今河南渑池县)的一座古庙。 几年前,东坡和子由赴京赶考时曾路过这座古庙,庙里的老和尚热情地接待过他们,兄弟二人还曾在庙墙上题下两首诗。可是,现在旧地重游,古庙已经颓败不堪,庙中的老僧也已经死了,过去题诗的墙早已坍塌,而故地重游的人,也只有自己孤零零一个了。 世事沧桑是如此的无情,东坡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7母亲去世 经历海选、考试的苏轼,一一都闯关成功的时候,朝廷委以重任之上,正赶上母亲去世,丁忧三年。守孝期满,重返朝堂,途中心情格外清爽,一路玩来,一路诗,发思古之幽情,《昭君村》《隆中》《屈原塔》 “人言生女作门楣,昭君当时忧色衰。古来人事尽如此,反覆纵横安可知。” “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8 妻子早逝 到京师后,任命为凤翔判官,为官三载,时年二十六岁。任职凤翔是苏轼实现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开始,但严酷的现实,也让他产生“从宦无边漫去乡”的感叹。苏轼在凤翔任满回朝。这时,他的家庭遭受了一系列的不幸,妻子王弗在汴京病逝,年仅二十七岁。东坡是个非常重感情的人,更何况他和妻子青梅竹马,情深意笃。妻子的早逝令他伤心欲绝,一生都无法割断对妻子的怀念之情。在十年后,东坡又一次与妻子梦中相会,醒来后不禁潸然泪下,写下了令人荡气回肠的《江城子》。(见后面) 三、反对变法,外放四州(杭州密州徐州湖州) (一)杭州 9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一○六九年),苏轼守丧(父亲去世)期满,第三次来到汴京。这一次,等待他的`是新、旧两党的政治倾轧。 苏东坡反对新政,新党在朝廷正如日中天,自然容他不得。他罗列罪名,虽然最后查无实据,没有问他的罪,但是东坡已经觉察到了“山雨欲来风满城”危机感。 东坡深知自身难保,不宜在朝中久留,就上书要求离京外放,去做地方官。朝廷正不知如何处置这个碍手碍脚的大才子,就做了个顺水人情,同意了他的请求。 熙宁四年(公元一○七一年)十一月,苏东坡离开政治斗争激烈的汴京,到杭州任通判。 杭州是东南繁华之地,而且又远离政治中心,东坡在这里过着“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高雅生活。 10 心境恬淡出佳作 杭城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西湖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钱塘江的怒涛霜雪、云树堤沙,时时激发着他胸中的才情,东坡迎来了新一轮创作高潮,留下了无数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他描写西湖上突如其来的暴雨: 黑云翻墨半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之一) 描写雨中钱塘江大潮: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有美堂暴雨》) 前一首写得生动逼真,余韵清永,后一首则写得雄奇骏发,气势逼人,真不愧是大家手笔。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抹浓妆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用西施比喻西湖,这是东坡的创举,后来西湖也因这首诗得名西子湖。 东坡在杭州时,除了这类写景抒情的作品外,还写了许多反映国计民生的政治讽刺诗和一些自娱的幽默诗。

3,苏轼是哪个朝代的

苏轼是北宋的诗人。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苏轼诗词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4、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5、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6、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7、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8、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9、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10、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4,苏轼是哪个朝代的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人。苏轼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5,苏轼的故事

苏轼的故事如下: 1、佛印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 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2、东坡凉粉 相传北宋时期,大文学家苏东坡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时,于凤翔东湖避暑,炎炎夏日无清凉爽口之物下肚,特命人取滨豆研磨成粉,熬制成糊状,盛入石头器皿中待其冷却后,切成条状,配以盐醋辣椒等佐料凉拌。 3、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4、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5、苏东坡与茶 苏轼在《仇池笔记》中介绍了一种以茶护齿的妙法:“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 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此大有理。”苏东坡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6,苏轼的故事

我如下和大家分享的是苏轼毕生的经历和故事,希望大家通过此文可以更深入的了解苏轼。 一、眉州少年出才俊 1不慕名利,谦虚做人 兄弟俩为什么叫苏轼和苏辙呢,他们的父亲是这样解释的:苏洵的性格非常豪爽,但他感到这种性格在当时的社会对自己的发展不利,他希望儿子们不要像自己。比如一辆车,他的轮子、车辐、顶棚、车体都很有用处,只有“轼”就是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虽然实用性不强,但少了他车子就不完整了。他给长子取名 “轼”,是希望他收敛锋芒,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普通人,不要追求高官厚禄,天下扬名;而“辙”是指车轮留下的痕迹,车的功劳永远记不到辙的头上,意思也是要儿子不慕名利,谦虚谨慎地做人做事。 2 耐得一份苦 忍住一份甜 苏轼说“三白'乃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耳!”还说他为官后,也爱吃“三白”。苏东坡的家境并不差,可他从小养成俭朴的美德。这对苏轼今后能正确、乐观而勇敢地对待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又一次的磨难无疑是很有裨益的。 3专心勤奋 少年苏轼是聪颖的更是勤奋的。他曾言:“我昔家居断往还,著书不复窥园葵”——为了读书,他几乎断绝了社交活动和一切娱乐活动,确实是常人难以做到的。 4爱好广泛 苏轼爱大自然,种松树万棵,他与别人不同的是,他种树也有独到的方法,世称“东坡种松法”。书法家,收藏家,无论哪一方面,他只要做,就会成为一面旗帜。兄弟两个很用功但并不死读书。每到春暖花开总要去踏青,了解民风民俗,了解大自然。许多年之后成为兄弟两个记忆中最温馨的画面。苏轼曾经写到: 春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 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 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 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 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瞋。 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 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服禳新春。 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 ——《和子由踏青》 5 文坛星宿震京师 公元1057年的春天,那是一个文学的春天。三位文章奇才横空出世,出现在汴京,出现在北宋的文坛上,那就是“三苏”。尤其是苏轼,他思接千古,志向高远。他的光辉灿烂四射,引来万人瞩目。 苏轼的文章思接千古,志向远大。欧阳修不无感慨地说:“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苏轼意欲大展宏图。 二、初入仕途,天妒奇才。 6手足分离 因为苏洵奉旨在京修订礼书,苏辙奏请留在京城侍奉父亲,东坡则奉命到凤翔赴任,兄弟俩不得不就此分别。 东坡和弟弟苏辙自幼一起长大,感情特别深,这是他们第一次分别,所以特别难舍难分。苏辙一直把兄长送到郑州后,兄弟二人才依依惜别。 告别弟弟后,东坡独自上路,心中不免泛起无限的伤感,仿佛沿路的杨柳也和自己一样,在充满离愁别恨的绪风中,长条摇摇,“心絮”飘飘。不知不觉之间,就来到了渑(音免)池(今河南渑池县)的一座古庙。 几年前,东坡和子由赴京赶考时曾路过这座古庙,庙里的老和尚热情地接待过他们,兄弟二人还曾在庙墙上题下两首诗。可是,现在旧地重游,古庙已经颓败不堪,庙中的老僧也已经死了,过去题诗的墙早已坍塌,而故地重游的人,也只有自己孤零零一个了。 世事沧桑是如此的无情,东坡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7母亲去世 经历海选、考试的苏轼,一一都闯关成功的时候,朝廷委以重任之上,正赶上母亲去世,丁忧三年。守孝期满,重返朝堂,途中心情格外清爽,一路玩来,一路诗,发思古之幽情,《昭君村》《隆中》《屈原塔》 “人言生女作门楣,昭君当时忧色衰。古来人事尽如此,反覆纵横安可知。” “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8 妻子早逝 到京师后,任命为凤翔判官,为官三载,时年二十六岁。任职凤翔是苏轼实现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开始,但严酷的现实,也让他产生“从宦无边漫去乡”的感叹。苏轼在凤翔任满回朝。这时,他的家庭遭受了一系列的不幸,妻子王弗在汴京病逝,年仅二十七岁。东坡是个非常重感情的人,更何况他和妻子青梅竹马,情深意笃。妻子的早逝令他伤心欲绝,一生都无法割断对妻子的怀念之情。在十年后,东坡又一次与妻子梦中相会,醒来后不禁潸然泪下,写下了令人荡气回肠的《江城子》。(见后面) 三、反对变法,外放四州(杭州密州徐州湖州) (一)杭州 9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一○六九年),苏轼守丧(父亲去世)期满,第三次来到汴京。这一次,等待他的`是新、旧两党的政治倾轧。 苏东坡反对新政,新党在朝廷正如日中天,自然容他不得。他罗列罪名,虽然最后查无实据,没有问他的罪,但是东坡已经觉察到了“山雨欲来风满城”危机感。 东坡深知自身难保,不宜在朝中久留,就上书要求离京外放,去做地方官。朝廷正不知如何处置这个碍手碍脚的大才子,就做了个顺水人情,同意了他的请求。 熙宁四年(公元一○七一年)十一月,苏东坡离开政治斗争激烈的汴京,到杭州任通判。 杭州是东南繁华之地,而且又远离政治中心,东坡在这里过着“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高雅生活。 10 心境恬淡出佳作 杭城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西湖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钱塘江的怒涛霜雪、云树堤沙,时时激发着他胸中的才情,东坡迎来了新一轮创作高潮,留下了无数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他描写西湖上突如其来的暴雨: 黑云翻墨半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之一) 描写雨中钱塘江大潮: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有美堂暴雨》) 前一首写得生动逼真,余韵清永,后一首则写得雄奇骏发,气势逼人,真不愧是大家手笔。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抹浓妆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用西施比喻西湖,这是东坡的创举,后来西湖也因这首诗得名西子湖。 东坡在杭州时,除了这类写景抒情的作品外,还写了许多反映国计民生的政治讽刺诗和一些自娱的幽默诗。